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在歐美,主題和風格被視為「作者性」存在的證明。畫廊為了避免圖像的過度消費,會採取類似於繪畫作品的保護措施,對攝影作品規定版數以限制作品的複製,而攝影家們普遍的做法則是將創作作品與大眾媒體的拍攝工作一分為二,劃清界限。
相較之下,蜷川實花的做法可是大相徑庭啊。她不僅樂此不疲地忙於廣告和雜誌的拍攝工作,還把自己的照片印在周邊商品上,更是將照片提供給時尚設計師用於服裝製作,為了普及這些作品形象,不遺餘力地進行各種工作。這種將印刷製品等同於攝影作品的感覺,恰恰是日本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的人群才會擁有的感知,對於她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感知,我非常感興趣,不過這樣一來,她又是如何規避上述那種潛藏的危險呢?
在《floating yesterday》( 2005 年,講談社 ) 和「蜷川實花個展」中 公開的〈noir〉系列作品中,我發現了解答這個問題的線索。
《floating yesterday》與《Pink Rose Suite》類似,也屬於旅行攝影這一脈絡。旅行並不是奔著想要拍的東西而去,而僅僅是因為某些在意的東西讓自己心動才按下快門。一個人的內心所潛藏的各種東西會隨意浮現,因此拍攝的內容很容易就變得零碎散亂。
「要對旅行的照片進行編輯是非常考驗攝影力的一件事。那段時間,好幾次就那樣窩在旅館房間裡,幾乎是屏住呼吸地進行照片的編排。」
將選出來的照片小樣在地板上排開,先確定好開頭和結尾,然後根據圖像的明暗、形式與強弱,一邊想像圖像帶來的情緒、速度和感情等等,一邊做出有起伏的編排。這樣的編輯並非構建一個故事,而是僅僅依靠感覺製造整個變化的過程,這種做法是從《17 9'97》開始,在編輯旅遊的攝影集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這種編輯需要的是在理性與感性、思考與感覺等這些相互背反的兩極之間保持平衡的本能以及生物層面的動態感知。這種做法可以說與那些主題先行的做法是相對立的。
文:大竹昭子 《日本寫真50年》節錄
出版年:2005 年
尺寸:H202mm x W150mm,平裝
頁數:19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