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日本出生的攝影師古屋誠一於 1975 年搬到格拉茨。他是《Camera Austria》雜誌的共同創辦人,對當時的奧地利攝影界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1984 年,他與妻子 Christine Gössler-Furuya 和三歲的兒子來到德勒斯登 ( Dresden ),為一家日本建築公司擔任翻譯,該公司正在易北河大都會建造東德第一家外匯飯店。古谷誠一對記憶和歷史進行攝影研究,其中包括 1989 年至 2010 年的五卷《Mémoires》,這使他的作品享譽國際。2015 年德勒斯登美術館的展覽中首次展出了許多 1984/85 年德勒斯登時期的照片,出版為本書中的照片,並由古屋誠一於 30 年後的 2015 年,於德勒斯登拍攝的一系列照片增補。
Manfred Wiemer 的文字〈Mai 1984. Ein Heimatbilderbogen〉(〈1984 年 5 月,故鄉畫冊〉) 是之前未出版的文學手稿的摘錄,以文學日記的形式描述了 1984 年 5 月第一波移民潮時德勒斯登的氣氛,搭配著古屋誠一的照片。文學蒙太奇《Mai 1984.》參考了喬治 • 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以當代歷史類比古屋誠一的照片,講述了東德最後十年中期的社會痛苦,並為歐洲即將發生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伏筆。身為自由作家和多家獨立雜誌的編輯,Manfred Wiemer 是當時德勒斯登獨立文化界的關鍵人物。
「到處都是痛苦、腐朽和絕望,一種只有幻想才能提供安慰的狀態。白色的海灘始於柏林圍牆後面,聖日耳曼的咖啡館距離邊境雷區僅一箭之遙,還有帝國大廈、比薩斜塔、草裙和倫巴鼓。幻想變成了預測,這些預測成為非正式的離境申請。據說德勒斯登有近萬名申請者,這只是最優先的一批。國家當局揮舞著有形的威脅,而不是在報紙上,因為那沒有人申請出境。」
「離開的浪潮正在滾滾而來。國家要把船上的不守規矩的人一下子清理掉,然後就太平了。該船計劃於五月底繼續航行,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但死寂的平靜可能永遠結束了,離境潮立即引發樂觀情緒,離開舖位和墳墓。對許多人來說,這只是他們現在是否應該離開的問題。也許是他們最終關閉邊界之前的最後機會。」——Manfred Wiemer
現實中,古屋誠一的妻子 Christine 於 1983 年開始因精神分裂,而多次進出精神病院,直到 1985 年跳樓自殺,對照著時下的東德社會的不確定氛圍,我們可以想像古屋誠一在當下受到由內而外的極度壓力。然而我們並未能非常直觀的從書中的照片讀出劇烈動盪,遊樂園,動物園與尋常的街道,除了兩德統一後,廢除國徽的德國國旗,我們甚至不容易分別出 2015 年與 30 年前的時空。獨留書的標題 "Why Dresden?" 一問興嘆。
出版年:2016 年
尺寸:H240mm x W182mm,平裝
頁數:19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