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1978 年 2 月,在Forum Stadtpark,我第一次見到克里斯汀,是在格溫·托馬斯舉辦的名為『彩色照片』的個展的開幕式上。克里斯汀和另一位女士一起來,她是我和曼弗雷德·威爾曼的共同熟人。十天後,我鼓起勇氣打電話,約她一起看電影。我們看了日本電影《切腹》。從那天起,我們的生活就變得密不可分了。回想起來,我發現我們的關係是從一部關於自殺的電影開始的,又以她自己的自殺結束。」古屋誠一如此說道。
日本攝影史上以妻子亡逝為主題的作品,或許就屬荒木経惟的《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冬の旅》最為人所知,但若說對這個母題最為執著的,非古屋誠一莫屬。在妻子克里斯汀因精神分裂症,最終自窗外跳樓而亡之前,結縭 7 年拍攝的數千張照片,成為古屋誠一一直到晚年的數十年間,反覆審視,嘗試各種敘事,反覆出版,展覽這段期間的作品,希冀碰觸記憶的不可靠性,去提問這個關係的,尚不能被理解的「全貌」。
而最為深情,凝視妻子數十年後依然炙熱的系列,便是《Mémoires》的編年系列, (包含:1989, 1995, 1997, 2006, 2010)。在這些攝影書中,反覆講述了一個故事,由快樂的快照轉變為對妻子陷入憂鬱的強迫性記錄,但古屋堅定的目光仍然專注且不感情用事。他的照片一直持續到克里斯汀自殺前的幾週。隨著照片中死亡的提示出現,敘事來到高潮。這樣一次次的自我考古令人心碎而難以忍受,為何數十年無法逃離這個悲劇,令人不解。
晚年的古屋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說道:「現在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我覺得我沒有必要再隱瞞什麼了。多年來我一次又一次地出版克里斯汀的攝影集和肖像,有幾個原因,但有一個關鍵原因我從未公開說過。也就是說,我想幫助她實現兒時站在舞台上的夢想——這個夢想折磨著她,甚至可能迫使她自殺。」1981 年,他們的兒子克勞斯誕生。一年後,為了能夠更好的學習戲劇,他們搬到了維也納生活,隨著她越來越沉浸在戲劇世界中,也是她逐漸面臨能力極限的日子。
也許從這個角度,可以來理解,為何古屋誠一在 2004 年與才華洋溢的出版社 Scalo 編輯了《alive》這樣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從 1973 年,我們和古屋一起從日本到俄羅斯的渡輪的窗戶看出去,從橫渡西伯利亞的鐵路車窗望出去開始,然後我們在莫斯科遇見他,然後第一次在維也納、義大利、土耳其。在不友善的氛圍,和匆匆忙忙的人們中突然變得明亮起來:一位年輕女子出現在山和海之間的場景,克莉絲汀。 在初次相遇幾週後,她出現在日本伊豆拍攝的光彩照中; 這這是克里斯汀和古屋婚禮的場景——雖然沒有任何視覺線索可以證明這一點。中間很長的一部份敘事,他對他們逃往威尼斯,以及回到東德生活的嚴峻現實的編年史,揭示了古屋描寫客觀社會,另一面的樸實美學。
如果說《Mémoires》系列是哀傷的輓歌,《alive》則是對於活著最平實的呢喃。
出版年:2004頁數:176開本:H300mm × W252mm,精裝言語:英文/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