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我第一次造訪喜馬拉雅山是在 1968 年,當時應印度政府的邀請,在印度進行了為期六週的攝影之旅。這次任務的最後一週我來到了大吉嶺,正是在那裡我第一次見到了藏人。1959 年,成千上萬勇敢的人們逃離了自己的祖國,跨越邊境尋找政治庇護。
由於西藏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我原以為藏人是古怪的,或者至少是奇異的,而且因為他們逃離了自己的故土,我也準備面對他們痛苦、悶悶不樂、孤僻。 他們根本不是那樣的。就像我之前的許多西方人一樣,我對他們感到驚訝和完全著迷。它們看起來如此未受破壞,未受機械世界的污染。他們散發出如此深厚的信仰、尊嚴、寬容和溫柔,並表現出如此美妙的幽默感,對我來說,這是一見鍾情。
西藏人似乎比我們西方人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更好地應對了他們的民族悲劇。
我在維也納長大,這座城市靠近邊境,1956 年,那裡的地雷區和瞭望塔沒能阻止成百上千的匈牙利人,十多年後,成千上萬的捷克人在經歷了悲痛短暫的春天之後,逃離了祖國。如果說有一個國家對難民的困境抱持同情心,我會說那就是奧地利。在戰爭期間和戰後的歲月裡,奧地利堅定地致力於為那些,被不同自由定義強加的人們提供庇護、希望和新生活。然而,儘管奧地利人和其他西方國家,在經歷了兩次可怕的戰爭後設法重建了他們的物質世界,但他們從未真正恢復精神平衡。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已經從歐洲蔓延開來,現在幾乎變得普遍。
我很快就了解到藏族人偉大的內在力量,植根於他們獨特的大乘佛教形式,我渴望了解這一點。就這樣,我開始了個人朝聖之旅。」---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
對 Ernst Haas 來說,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及其鄰國,是達賴喇嘛和數千名藏人的家園,他們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中國入侵西藏後,追隨其領袖流亡。多年來,Ernst Haas 一直渴望訪問西藏這個「禁地」,研究西藏人民獨特的文化和佛教信仰。1968年,他們獲準開始前往穆索里 ( Mussoorie )、大吉嶺和達蘭薩拉 ( Dharamsala ) 的難民安置點、不丹、錫金、尼泊爾,以及喜馬拉雅山的其他宗教中心朝聖。他們參加了很少有外人目睹的活動,例如: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喜馬拉雅山各地,為十萬喇嘛教徒主持時輪金剛灌頂 ( Kalachakra Initiation ) 儀式,他們還參加了其他一些永遠不會重複的活動,例如。十八歲的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 Jigme Singye Wangchuck ) 的加冕典禮。
本書中包含的照片是從九年期間拍攝的數千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連同對旅途中經歷和印象的描述,傳達了崇敬之情,強調了佛教儀式的光彩,壯麗的風景,以及藏族人民及其生活方式的寧靜之美。喜馬拉雅朝聖是對世界某個地區的敏感探索,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幻想。Ernst Haas 的影像讓喜馬拉雅山栩栩如生。
Ernst Haas於 1921 生於奧地利,猶太人的身分,二戰時他被醫學院開除,被迫從事苦役,並看到他的父親因被剝奪在奧地利政府的職位而傷心地去世,他只接受過零星的培訓教育,之後轉向攝影。Ernst Haas 在年輕時,都是個自學者。受到瑞士攝影師維爾納 • 比肖夫 ( Werner Bischof ) 拍攝的戰後柏林照片影響。Ernst Haas 開始學習,如何利用影像講故事。1949 年他在《Life》雜誌上獲得了一個工作,並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專題文章《Returning Prisoners of War》( 歸還戰俘 ) 。羅伯特 • 卡帕 ( Robert Capa ) 看了這些照片,並邀請 Ernst Haas 前往巴黎,並加入當時成立兩年的馬格蘭通訊社 ( Magnum Photo )。
1950 年羅伯特 • 卡帕任命 Enrst Haas 為馬格蘭的美國副主席。他前往美國發展,同一個時期,Ernst Haas 開始嘗試使用當時依然非常昂貴的彩色底片。 1951 年他的《Magic Images of New York》( 紐約的魔幻形象 ) 於發表在《生活》雜誌上,這篇 24 頁的彩色照片專題,也是《生活》雜誌的第一部長篇彩色印刷專題作品。
Ernst Haas 在彩色攝影被認為不如黑白攝影嚴肅的年代,率先使用彩色攝影創作,但真正讓他與眾不同的,是利用諸如柔焦、選擇性景深、慢快門速度的創新運用和過度曝光等攝影效果,將攝影帶入了抽象表現主義的領域,為彩色攝影和多媒體藝術開闢了許多可能性。
出版年:1978尺寸:W350mm x H240mm,精裝頁數:159頁印刷地: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