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在出版當時以及隨後的二十年裡,只有少數人知道牛腸茂雄的《Self and Others》。這本薄薄的書一直是一部未被大多數人注意到的小作品,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末,攝影評論家飯沢耕太郎在攝影期刊〈Déjà Vu〉上發表了一篇專題文章,才將它從默默無聞中拯救出來。
《Self and Others》的每一張照片中,被攝者都看著相機,意識到正在被拍攝。因此令人好奇的是,牛腸茂雄選擇選了一張奔入看似遊樂場,籠罩在霧氣中的照片。這本書的結尾也放著這張照片,對面是加拿大社會學家 Erving Goffman 的《邂逅:互動社會學的兩項研究》( Encounters: 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1961 年 ) 中的一句引言。牛腸茂雄的社會交往意識在由大辻清司所寫的序言中得到了強調,序言開頭寫道:「很難想像牛腸茂雄對其他人有特殊的興趣。更確切地說,他對其他人的存在感興趣。」1960 年代後半期,牛腸茂雄的作品被認可為「コンポラ」( 「當代」一詞的音譯和縮寫 ) 流派。這些攝影師並不試圖接近拍攝對象,而是與其保持距離。日本「コンポラ」攝影師的作品具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業餘品質,取景有些隨意,構圖也相當簡單,通常將拍攝對象置於圖像的中心。在牛腸茂雄學習平面設計的桑澤設計學院 ( Kuwasawa Design School ) 裡,大辻清司向他介紹了這種攝影技術。大辻清司是對許多人有影響力的老師,包括畠山直哉。值得注意的是,大辻清司本身也是一名攝影師,他和同在一所學校的瀧口修造一起活躍於「實驗工房」組織。
《Self and Others》中只有兩張照片附有說明,照片中出現攝影師本人。其中一張是全家福,照片中他六歲;另一幅是自拍照,顯示出他矮小的身材和低垂的頭。他患有波特氏病,這是一種退化性骨病,在三十六歲時最終死於此病。他的身高不超過 130 公分,因此眼睛和小孩的視線一樣高,這一點從他的照片中出現的眾多孩子就可以看出來。視角的改變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神秘的氣質。他和所拍攝對象有何聯繫?幾乎都是他每天接觸的人。牛腸茂雄的第一本出版物《日々》包含他和関口正夫的作品,所關心的是社會學的問題,相較之下《Self and Others》是個人的。(《日々》前半部意為「日復一日」,是関口正夫的作品,後半部是牛腸茂雄的作品。與《Self and Others》一樣,《日々日々》也是由大辻清司作序,自費出版。) 從透過自出版書籍將私人事物公開的角度來看,《Self and Others》可與荒木經惟的《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 1971 年 ) 比較,儘管兩位攝影師對待個人問題的方式根本不同。《Self and Others》是用凹版印刷方式印刷的,當時正值凹版印刷時代的末期。儘管凹版印刷通常會產生濃重的黑色,並且對於高對比度和動態圖像非常有效,但《Self and Others》中的印刷相當細膩,強調了微妙灰色的美感。照片很小,周圍有寬白邊框。
牛腸茂雄親自指導印刷工作並設計了內部佈局和字體,不過封面是由鈴木正樹設計的。該書出版後,立即在新宿的 Minolta 攝影空間舉辦了相關展覽。與書中的圖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展出的印刷品尺寸大且顆粒感很強,黑色很重,給人一種自信、動感的感覺:牛腸茂雄為這本書保留了一種特別的、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日々》採用凸版印刷,而牛腸茂雄的第三本書《見慣れた街の中で》(《在熟悉的城鎮》)——最初以試印形式刊登在由他的另一位同學創辦的期刊,以四色膠印的彩色印刷特色的《相機作品》的傳單中。牛腸茂雄選擇以如此不同的方式製作每一件作品,甚至每一種形式,證明了他敏銳地意識到攝影與印刷表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
譯自:《Japanese Photobooks of the 1960s and ‘70s》
出版年:1994 年
尺寸:H205mm x W235mm,精裝
頁數:1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