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帳號?
登入以加速結帳。
載入中......
店鋪籌備中
這些充滿光亮的恐山照片,與至今為止透過文字和圖像反覆傳達的「死霊の山」形象毫無關係,究竟是什麼呢?它不是那種簡單挑選出潮來 ( 「イタコ」,是日本東北恐山的一種巫女 )、地獄、風車等象徵性元素的電影,但它也沒有否定這些元素的恐怖,並大聲宣揚恐山的真相。這片被稱為聖地的地區生動的風景平靜地展開,觀者偶爾將目光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且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吵鬧。自衛隊出動,僧侶們準備好相機,鳥兒蹲下。然而,當光芒達到最大強度時,名為「osorezan」(「恐山」) 的空間就會消失。
接下來的章節是「izanami」( 「伊邪那美」),它以光的影像開始。這些以創世女神命名的照片給人一種旅行速度的印象,但如果人們只是將它們作為旅程的記錄,就會忘記目的地。鏡頭沒有對祭祀伊邪那美尊的儀式進行解釋性描繪,而是從海岸移動到山上,再移動到山深處。然而,一旦到達瀑布前,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這並不是旅程的最終目的地,你甚至會開始懷疑這趟旅程是否有任何目的。
**********
當我們再次思考如今已成為極為普遍的觀看照片的行為時,我們意識到某種觀察事物的方式已經毫無疑問地確立了。影像的解讀方式類似西方繪畫的圖像誌 ( Iconography ),給觀者一種安全感,就是在一張照片中尋找「要拍攝的物件」。然而這本攝影集並不需要這樣的閱讀技巧。重要的是當你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場景時你看到了什麼。一段非常私人的記憶可能浮現在腦海中,或者一個虛構的故事可能會浮現在腦海中。一旦觀眾意識到圖像蘊含持續的時間,可能性就會開始大大擴展。
圖像包含時間意味著它有開始和結束。過程以開始與結束之間的連結而展開。就電影而言,故事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的,並且穩定地走向結局。且流動有一定的原始感,這是因為每個場景都是以現在時態呈現的,觀眾透過累積與「剛剛發生的事件」的遭遇來得出結論。這是故事的基本結構,小說亦然。無論如何,透過不斷體驗部分來獲得整體的機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以這種方式看待鈴木理策的照片並不是特別困難。
當我駕車穿過「izanami」(「伊勢崎」) 的風景並看到人們出乎意料但似乎做作的手勢時,我意識到他們喚起了照片所缺少的某些東西 — 聲音,時間,氣味等。因為這些圖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再現現實」,而是為了透過被觀看而成為一種新的「現實」。正如電影中時間和空間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osorezan」和「izanami」在其真相被揭示之前並不存在。當一個人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這些照片是存在的。
文:松田貴子
出版年:1999 年
尺寸:H228mm x W283mm,精裝
頁數:1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