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ll -- 彭一航德國駐村記

The Wall -- 彭一航德國駐村記

 

 

2024 年七月到九月,我到德國慕尼黑駐村,三個月時間飛快,期間完成了兩個重大的任務,第一是在慕尼黑藝術公寓 ( Apartment der Kunst ) 個展,展出馬祖神輿瘤系列,展覽名稱為Thanks God;第二是現地創作THE WALL系列的作品聯展發表。

 

 

Thanks God展覽中的作品,「神輿瘤」的肖像系列,在拍攝抬神轎的轎將長期為神明服務所形成的富貴包,這在醫學上稱作為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對健康並不會造成危害;並且對轎將來說這是一種榮耀,是神明的印記,也是神真實存在的證據。德國人是比較相信科學理性的民族,雖然德國有很多教堂,但我很意外他們並沒有那麼確信神的存在,許多人是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或是作為一種家族活動式的參與。他們不相信有神,我完全可以理解,在我尚未接觸這個民間信仰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當我參與了多次神明的慶典與問事,看著神轎在寫看得懂的漢字,看到神轎擺動的節奏與溝通時即時的回應,我感受到神就像一個看不見的人,祂們有著像人一樣的情緒,有時開心得像個孩子,有各自的喜好,有的喜歡喝啤酒有的喜歡高粱,每位都像是個性情中人。在儀式的當下我見證了神的存在,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驗證了我對看不見事物的相信。

 



THE WALL系列,是現地發展出的計畫,我拍攝的地景是 Lake Starnberg 西岸的地區,這區據說是慕尼黑最有錢的地區,大部分是獨棟有庭院的別墅,庭院外圍與道路的交界是比人還要高且整齊的樹叢,他們把房子庭院前的樹切成有菱有角的方塊,像是 Minecraft 遊戲中的樹,甚至雜草也生長在同樣的高度。我認為這件事情非常驚人,這是何等的技術,把樹種的非常整齊且生長茂盛,這些樹展現了德國人的精神也反映了德國人的生命狀態,也像是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一種投射。樹牆的高度大約在一層樓到兩層樓高,幾乎讓你看不到背後的大房子,這讓我感受到慕尼黑人對於隱私的注重,不讓外面的人看到裡面,隔絕內與外的連結,非常神秘。這跟美式的房子開放式敞開的風格非常不一樣。

 

 

德國人自己笑稱這種水平一直線的園藝為 Tuyahacke,此方言帶有堅持不知變通的意味。有趣的是,德國近年頒布了一個關於樹圍牆的法令,禁止新建這種樹牆,並且規定原本的樹高度不能超過 180 公分,但似乎沒有太多人認真遵守這項法令。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慕尼黑的德國人是一個非常注重隱私的民族,對相機非常的敏感,如果背著相機走在路上,他們會跟你保持警戒。在街道上拍照,就算拍攝的對象不是他們,德國人會主動舉起手遮擋相機,甚至會表現出對拍攝者的不悅表情或告知你不要拍攝,這種在公共場所對相機表現不友善的態度,讓我感到無奈與困惑,尤其在這個滿街道都是監視攝影機的時代,除非戴面具出門,這件事非常影響我在進行拍攝工作時的狀態,心跳加速,每次拍攝都像是在做壞事,非常糟糕的拍攝體驗,難怪沒什麼人在拍照。義大利人看到相機就非常熱情,自己會向前要求要拍照,真是有趣。

 

順帶一提,在我個人三個月觀察下來,慕尼黑這個城市似乎非常少從事攝影的藝術家,美術館與畫廊也非常少見攝影作品,在城市中也幾乎很少看到有人隨身攜帶相機,甚至是使用手機拍照,只有在表演場合,才會看到少數人舉起手機拍照,在台灣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相較之下,柏林至少有超過五間攝影藝廊跟美術館,同樣是德國攝影的風氣大不同。

 

 

這次在駐村成果發表的現場,展出 20 件作品,每張尺寸大小 30cm x 40cm,以樹的高為水平,作品有高有低,拼接成一條直線。我使用類型學的方式搜集,用德國的方式回應德國的地景。

 

 

在三個月駐村的薰陶下,對於類型學風格的由來我突然有了深刻的體會,我認為類型學也許並不像我們在理論書籍上所認知的那麽神話,對德國人來說就像是在吃飯睡覺,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方式與做事態度,人與人之間的冷靜與理性,對生命的某些堅持與追求。另一方面我發現德國人使用的工具也都是超規格的講究,在材料行幾乎看不到爛工具,都是有品質又好貴的器具,看看 BENZ 與 BMW 也許就能想像他們日常的追求。德國人做事中規中矩,按部就班,慢慢來不講求效率,享受過程的做事習慣,造就了我們所謂的類型學風格,體現了德國人的精神。比起德國整齊維護的樹牆,台灣的街道用的是堅固耐用的鐵皮,雖然外觀說不上是美觀,但非常聰明,以最低的成本與效率達到目的,這是兩種非常極端的生命哲學。

 

台灣人其實很可愛,待人友善幽默,生活追求快速與便利,做事靈活變通,我們非常懂得滾動式調整,德國人就沒那麼容易了。在國外生活真的很想念台灣的便利與自由,雖然我們的環境沒辦法像慕尼黑一樣整潔,因為他們有糾察委員會糾正各種生活中不合規範的行為,任何規定都是嚴格執行,例如:腳踏車有實名制,騎車必須要戴安全帽,晚上騎車要裝車燈及穿反光背心,被抓到違規就會罰款,行人走在單車道會被大聲斥責,甚至如果有人家的庭院雜草叢生環境髒亂,社區會派人來勸導。我大概無法接受每天都要擔心被糾正與監控的生活,這就是有紀律的城市必須付出的代價。一個城市似乎很難兼顧所有事情,且需要大家共同維護,這個時代選擇很多,但需要取捨,很難說誰好誰壞。台灣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我們要更有自信,珍惜現狀,勇敢做屬於台灣人的作品,共勉之。


 

Oct, 2024 

彭一航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