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硯

書翻閱的聲音——林詩硯的創作良伴

文字:林詩硯

 

 

收到 hiponoz 邀稿,請我推薦私心喜歡的攝影書的時候我原本是不敢答應的。主要原因是真要說來,我不算是一個特別愛看攝影書的人。倒也不是不喜歡看,只是看攝影書對我來說,和看其他的休閒讀物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隨緣買隨緣看,唯一的差異就是比小說、漫畫定價高,自然而然買得就比較少一些了(手邊難得有錢都拿去買底片和相紙了),也幾乎沒有因為自己拍照而特別抱持什麼研究心態在讀。回台灣之後發現很多人都對攝影書情有獨鍾,無論是收藏量或閱讀量都很驚人,我大概也介紹不出什麼不為大家所知的隱藏好書,不過在經歷自己累積幾年的作品、走過出版這段小旅程之後,回頭再看看當年喜歡的幾本書,有些不同的感受,想想或許還是有一些與人分享的價值。

 

  鬼海弘雄《東京ポートレイト》(《東京肖像》、2011

林詩硯 鬼海弘雄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

我對肖像攝影興趣的啟蒙,是從大學攝影課上老師用投影片分享的鬼海弘雄作品開始的,其中包含在淺草寺肖像系列經常被人提起的那組拿著中國製相機「海鷗」的青年,1986四十歲了,十五年前拿著中國製相機「海鷗」的男人,對一個幾乎沒有接觸過攝影藝術創作的大學生來說是難以言明其震撼的,即使不懂欣賞藝術,我也能隱約感受到像這樣對於生命與時間的回應,也許不是攝影以外的任何媒介可以表達的。後來我訂了 2011 年由 Crevis 出版的《東京ポートレイト》,應該是配合那年秋天在東京都攝影美術館個展所出版的展覽圖錄,因此除了淺草的肖像系列之外,也穿插了拍攝東京街頭的系列作品。訂這一本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前幾年剛出版還買得到而已,但以書的形式再看這組照片,才發現我之前在投影片上看的時候錯過了鬼海肖像作品的精華:作品標題(Caption)。

 

林詩硯 鬼海弘雄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

拿著中國製相機「海鷗」的青年,1986四十歲了,十五年前拿著中國製相機「海鷗」的男人對頁

 

大部分帶有單張標題的攝影作品,常見的命名方式大概有幾種:一是客觀、檔案式的紀錄,寫下當時拍攝的年份、地點或被攝者的身份,或是一個符合照片內容的簡短描述;二是類似報導攝影的圖說,去補充說明單看影像可能無法明白的事件背景或經過。但鬼海弘雄的作品標題很不同,他經常在短文裡揭示一些在照片裡看不出來、但又好像可有可無的資訊:像是黑白照中圍巾的顏色、半身照沒拍到的鞋子款式、對方和他談起幾年前因病戒酒等等,他並不要求讀者去理解照片背後什麼特定的情境或狀況,但讀了標題,彷彿讀者也跟著鬼海站在那個拍攝現場淺草寺的牆壁前參與了他們之間的閒聊那樣,開啟了對拍攝對象的生活與過去無限的想像空間,同時亦可以感受到鬼海對「人」發自內心的好奇、興趣和熱愛,是一本對我來說永遠看不膩的書。

 

林詩硯 鬼海弘雄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

邊和娃娃說話邊走路的男人,1993沒有錢買回程車票的男人,1991

林詩硯 鬼海弘雄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

本書也有收錄拍攝東京路上風景的系列

 

這本攝影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驚人的印刷品質,也是當年在課堂投影幕上完全無法重現的閱讀體驗。在書中最後的版權頁中有一段很小的文字說明,寫明「這本圖錄使用了最高級的美術印刷技術 HBP-700 印刷,(中略)相較一般印刷的 175 線,可以表現到 700 線註1精細度的印刷技術」,無論是在皮膚的紋理、服裝的細節上都把哈蘇標準鏡頭的銳利感呈現出來。另外在顏色溫潤的厚磅光滑紙張表面做了全面上光,無論是視覺或觸覺體驗都很舒服,近年應該很難再看到以這樣規格製作的書了。翻到背後一看嚇一跳,這樣規格的印刷當年竟然只賣 2400 元日幣加稅,可以說是時代的眼淚了。

 

林詩硯 鬼海弘雄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

手機拍攝難以傳達的精細印刷,皮膚、衣服和狗毛的質感都處理得非常細緻

 

  鬼海弘雄《世間のひと》(《世間的人》、2014

林詩硯 鬼海弘雄 世間のひと
難得看到書封設計上,除了照片外也納入了作品標題,可以想見標題對鬼海作品的重要程度

三本書的篇幅,竟然兩本寫鬼海弘雄,但實在是想將兩本對照一下來聊,分享一下用不同形式讀書的樂趣。嚴格來說《世間のひと》可能不算是一本攝影書,它是由築摩書房出版的一本頗有厚度的文庫小書,除了照片作品之外還有幾篇鬼海寫的散文穿插其中。日本的文庫書,在書籍市場上的定位是以普及推廣為目標,除了體積小,價格也比較低,是讓一些可能原本對作者、作品沒有太大興趣的人也可以輕鬆購買的廉價版本。印刷品質和前面提到的《東京ポートレイト》當然是差非常多了,但卻因此可以比較沒有成本顧忌地收錄非常多圖,相較於印刷精美、大開本的《東京ポートレイト》收錄的 182 張,大約數了一下《世間のひと》,則收錄了將近 400 張的淺草肖像,閱讀起來是另一種過癮。相信大家看到附圖也可以想像,前者我是包著書套供在書架上,偶爾拿出來小心翻閱的,後者則是毫無保護地被我隨時隨地塞在口袋或隨身背包裡,想看的時候拿出來隨意翻翻,已經被弄得滿破爛了。


林詩硯 鬼海弘雄 世間のひと
相當於 A6 尺寸的文庫本,有 400 多頁

林詩硯 鬼海弘雄 世間のひと
兩相對照可以明顯感受出尺寸和印刷品質的差異


很多人會說,好的肖像照能拍出對象的靈魂或真實的樣子,其實我近年不太用這樣的說法來描述喜歡的照片了。我的作品在日本展出的期間,有時拍攝對象會來看看自己的照片被掛在牆上展出的樣子,因此許多觀眾其實都曾和他們在展場擦身而過,但從來沒有人認出他們。相較於我照片裡那種疏離、漠然的眼神,很多時候他們是帶著開朗笑容來展場找我的,這樣的表情我們或許不會在攝影史上的偉大肖像作品中看到,但對我來說,那個時刻的他們也是無比真實的。

肖像照片或許和其他類型的攝影作品一樣,只是反映了拍攝對象最吸引攝影師的那一面,同時也顯現了攝影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鬼海弘雄的散文片段裡,可以讀到那些匆匆行經攝影師身邊的人,以什麼樣的形式勾起了他的興趣、回憶或聯想。像是在淺草寺出站樓梯上,偶遇穿了紅底黑色高跟鞋的年輕女性走在他面前,讓他想起小時候在積水池塘釣魚時經常釣到的火腹蠑螈。讀了文章就能體會,為什麼山形美術館的岡部信幸,會在《東京ポートレイト》中的推薦文寫:鬼海照片中的人們,除了是「自己以外的他者」,同時也是作者從出生、成長到成為攝影家的人生過程中,認識的各式各樣的人的另一種分身。這兩本書雖然形式及定位截然不同,但以各自的方式邀請讀者領會同一組作品的動人之處,很推薦能讀日文的朋友買來翻翻看。


 Gregory HalpernOmaha SketchbookMACK2019

林詩硯 Gregory Halpern

 

在日本工作的期間,我作品的思考和製作絕大多數都是在彩色暗房中完成的,但把印樣Contact Sheet裁切成小張看的習慣,是某次在網路上看到 Gregory Halpern 介紹他的工作室註2才開始偷偷模仿的。當時為了把之前累積的大量底片都再重印一份來裁切,可能花了我一個月的午休和下班時間才做完。Gregory Halpern 比較常被提到的書可能是 2016 年獲得 Paris Photo 年度最佳攝影書獎的《ZZYZX》,但基於他在印樣上對我的影響,還是決定提這本形式上非常特別的攝影書《Omaha Sketchbook》。

 

《Omaha Sketchbook》首次出版是 2009 年,書中所有的影像尺寸都是還原 67 中片幅的底片原寸,只有 6x7.5 公分,在印樣時不太講求品質的色偏和不準確的曝光也完全重現相信一些看過 Gregory Halpern 其他書的讀者會感到極其浪費,真的好想看大圖啊,並且特意在有照片的地方做了局部上光呈現亮面相紙貼在紙張上的質感,並保留部分照片邊角浮起來時的陰影,內頁彩色紙張的邊緣泛黃、封面日曬褪色等痕跡也都透過印刷重現,是用大量印刷嘗試完全重現 zine 或 dummy 特有手工質感的一本書。

 

林詩硯 Gregory Halpern

林詩硯 Gregory Halpern

和後來的幾本書比起來,《Omaha Sketchbook》對我來說照片編排和主題都沒那麼隱晦,排列在同一頁的印樣之間似乎也比較直覺能看出關聯。或許是每張照片以很小的比例錯落在紙頁上,也或許是印樣會保留底片黑邊的影響,雖然是在看書、有時候卻又有種隔著一段距離在看展牆的錯覺,提供了另一種比較特殊的閱讀體驗,非常有趣。現在再想,剪貼印樣是表現這組作品最好的方法嗎?其實我不知道。但它提供了一個縫隙,讓人有機會窺見一個照理來說可能會被當成攝影書成書過程的中途樣貌;而且我相信,這樣的形式在手工的階段雖然簡單,要以傳統印刷方式還原應該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這本書的最終呈現卻非常好。推薦給還沒看過的各位。

 

林詩硯 Gregory Halpern

林詩硯 Gregory Halpern

印樣處的局部上光、印樣角落的磨損、浮貼在紙上時的陰影以及老舊彩色紙張的日曬痕跡等再現手工感的細節處理

 

《東京ポートレイト》和《Omaha Sketchbook》,都屬於必須要看到實體才能真正感受到其魅力的書,我也在拍攝本文附圖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許多單靠數位檔案無法傳達的東西確實存在在實體之中,是值得創作者和相關產業工作者持續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的。

 

 

註1印刷線數指傳統四色印刷的網點密度,可以想像成圖像解析度的物理版,一般來說到300線就已經是很高線數的印刷了,700線我是第一次看到。線數需要依照使用的紙張選擇適合的密度,並非線數越高越好。

註2當初看到關於 Gregory Halpern 介紹工作室的網路文章是這一篇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